>
时间: 来源: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 作者:佚名 点击:
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,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。”新时代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,发挥法治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保障作用。
深刻把握作风建设与法治保障的内在关联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作风建设的制度化、规范化提升至新高度,持续出台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,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与党风政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。然而,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、长期性与复杂性——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无孔不入,常以“合规外衣”掩盖本质,借助信息不对称或规则模糊规避监管,不仅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,更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根基。
以法治思维抓作风建设是实现标本兼治之策。历史经验表明,克服不良作风非一日之功,培育优良作风更需久久为功。法治的核心功能,正是通过制定明确、规范的制度规则,为行为划定清晰边界,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从而打破“运动式治理—问题反弹”的循环怪圈,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。同时,法治通过明确的规则引导行为选择,辅以纪法评价、教育与强制手段,强化行为可预测性,形成稳定预期,有效避免“破窗效应”。
强化法治思维引领,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。以法治保障推进作风建设,核心在于树牢法治意识,将法治精神与要求贯穿于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全过程。用“明规则”破除“潜规则”,让遵法守纪者受尊崇、违法失德者受惩戒。首先,党员干部要尊崇法规、学习制度,以身作则守规矩、明程序;始终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、法律底线不可触碰,做到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,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。其次,党员干部要敬畏权力、审慎用权,深刻领悟“权为民所赋,权为民所用”的本质,明晰“有权必有责、有责要担当、失责必追究”的逻辑,坚持公正用权、依法用权、为民用权、廉洁用权,持续提升运用法治方式履职尽责的能力本领。第三,要加强宣传学习教育,提升党员干部对法治要求的知晓率与认同感,推动法治意识入脑入心,为作风建设提供持久的思想动力与文化支撑。
聚焦制度执行效能,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。作风建设的实效,最终取决于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和实施成效。必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,以严格执纪执法确保制度刚性落地。一是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,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。对变通执行、选择性执行、曲解性执行等问题“零容忍”,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逐项开展重点整改,确保制度执行“没有例外、没有特权”,以“露头就打”的坚定态度形成真管真严、敢管敢严、长管长严的氛围。二是要持续纠治作风顽疾,建立常态化发现与解决问题机制。针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、违规吃喝等反复性、顽固性问题,动真格整改整治,释放“一抓到底、一严到底”的强烈信号;对需长期根治的问题(如“躺平式干部”“甩锅推责”等),坚持盯住不放、寸步不让。三是要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,既从作风问题中深挖腐败线索,又从腐败案件中倒查作风根源,坚决铲除“四风”滋生土壤,一体推进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。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纵深推进作风建设,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,也是党始终赢得人民信任与拥护的根本保障。唯有坚持制度治党、依规治党,将法治基因植入作风建设全过程,方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,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。
(作者系省委党校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)